我国古人结合天象、气候、地理等知识,形成了独特的命理文化和风水文化,也有自己的纪年法,你一定听说过天干地支,那么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什么意思?其实这十二个字就代表着十二地支,天干地支组成形成了中国古代的传统历法纪年,中国古代拿它和天干相配,用来表示年、月、时的次序,也是我们命理学的基础,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看看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八卦图吧!
【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什么意思】
子是兹的意思,指万物兹萌于既动之阳气下。
丑是纽,系的意思,既萌而系长。
寅是移,引的意思,指万物至此已毕尽而起。
卯是冒的意思,指万物冒地而出。
辰是震的意思,物经震动而长。
巳是起,巳的意思,指万物至此已毕尽而起。
午是仵的意思,指万物盛大枝柯密布。
申是身的意思,指万物的身体都已成就,有大体形状。
酉是老的意思,指万物老极而成熟。
戌是灭的意思,指万物老极而成熟。
亥是核的意思,指万物收藏皆坚核。
都是形象有具体的比喻。
互相关系如何?
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是有相互关系的:子午冲,丑未冲,寅申冲,卯酉冲,辰戌冲,巳亥冲。地支相冲,对于方位也有所考究,方位对冲,子水在正北,午火在正南,丑寅居东北,未申居西南,卯居正东,酉居正西,辰巳居东南,戌亥居西北。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分别对应鼠、牛、虎、兔、龙、蛇、马、羊、猴、鸡、狗、猪,相互之间互相影响。
地支
十二地支:子(zǐ)、丑(chǒu)、寅(yín)、卯(mǎo)、辰(chén)、巳(sì)、午(wǔ)、未(wèi)、申(shēn)、酉(yǒu)、戌(xū)、亥(hài)。
十二地支阴阳:子、寅、辰、午、申、戌为阳支,丑、卯、巳、未、酉、亥为阴支;
十二地支五行:寅卯木、巳午火、申酉金、亥子水、丑未辰戌土;
天干五行和地支五行对照表
天干:甲-木、乙-木、丙-火、丁-火、戊-土、己-土、庚-金、辛-金、壬-水、癸-水
地支:子-水、丑-土、寅-木、卯-木、辰-土、巳-火、午-火、未-土、申-金、酉-金、戌-土、亥-水
地支与月建
事实上,地支最早是用来标示月份的,十二个月对应着十二地支,需要注意的是,这里的“十二个月”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认知的十二个月,它既不是阴历的十二个月也不是公历的十二个月,这还得从北斗七星说起。
北斗七星在不同的季节和时间,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,但其斗柄始终指向北极星,北斗七星旋转一周被定义为一年,一年又被平分为四份, 每一份称之为季,古人就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四季:斗柄指东,天下皆春;斗柄指南,天下皆夏;斗柄指西,天下皆秋;斗柄指北,天下皆冬。而每一季又被平分为三份,每一份称之为月,所以一年共十二个月。
北斗七星的斗柄又称之为“建”,因此划分出来的十二个月又称之为月建,十二个月建用十二地支来标识,分别称之为建子、建丑、建寅、建卯、建辰、建巳、建午、建未、建申、建酉、建戌、建亥,这是十二地支最早的使用场景,也就是说,十二地支最早是用来标识月份的。
再后来,每个月建又被平分为两个部分,分别称之为“节”和“气”,也就是说,最早的时候,“节”和“气”是不同的,而现在的“节”与“气”是不区分的,统称之为节气,所以一年有十二个月建,分二十四个节气。
在先秦及更早的时候,因为各个诸侯国的情况不同,并没有严格统一的年首。自汉代开始以寅月为首,形成春夏秋冬之顺序,我们这里也以“寅”为首,其与二十四节气及公历的对应如下。
建寅:立春(黄经315度,2月3日-2月5日)、雨水(黄经330度,2月18日-2月20日)
建卯:惊蛰(黄经345度,3月5日-3月7日)、春分(黄经0度,3月20日-3月22日)
建辰:清明(黄经15度,4月4日-4月6日)、谷雨(黄经30度,4月19日-4月21日)
建巳:立夏(黄经45度,5月5日-5月7日)、小满(黄经60度,5月20日-5月22日)
建午:芒种(黄经75度,6月5日-6月7日)、夏至(黄经90度,6月21日-6月22日)
建未:小暑(黄经105度,7月6日-7月8日)、大暑(黄经120度,7月22日-7月24日)
建申:立秋(黄经135度,8月7日-8月9日)、处暑(黄经150度,8月22日-8月24日)
建酉:白露(黄经165度,9月7日-9月9日)、秋分(黄经180度,9月22日-9月24日)
建戌:寒露(黄经195度,10月8日-10月9日)、霜降(黄经210度,10月23日-10月24日)
建亥:立冬(黄经225度,11月7日-11月8日)、小雪(黄经240度,11月22日-11月23日)
建子:大雪(黄经255度,12月6日-12月8日)、冬至(黄经270度,12月21日-12月23日)
建丑:小寒(黄经285度,1月5日-1月7日)、大寒(黄经300度,1月20日-1月21日)
【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八卦图】
01
我们要从先天八卦开始讲。
易学中有句话叫做“先天为体,后天为用”。也就是说,先天八卦是本体,所有的变化都是从这里演化开始的。先天八卦的卦位,与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后天八卦是不一样的。先天八卦有个口诀,即:“天地定位,山泽通气,雷风相薄,水火不相射”,这就是先天八卦的卦序,里面蕴含着天地、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。
天地,即乾坤两卦,乾为天在南方,坤为地在北方;
山泽,即艮兑两卦,艮为山在西北,兑为泽在东南;
雷风,即震巽两卦,震为雷在东北,巽为风在西南;
水火,即坎离两卦,坎为水在西方,离为火在东方。
它们的位置,都是两两相对,处在彼此的对面。如下图所示:
02
先天八卦与洛书之数结合以后,先天八卦就开始数字化了,以后所有的数术运用都将从这里演化出来,当然还要结合河图之数、后天八卦的运用。
先天八卦与洛书结合,从而定出:乾9坤1,震8巽2,坎7离3,艮6兑4,它们两两相对,而且相加以后都等于10,称为“合十之数”。如果把中间的5再加在一起,无论哪个方向,在一条直线上的数字相加,都等于15。为什么洛书之数会有如此严密的逻辑,现代科学似乎还没能做出完美的回答。
如上图所示,其中,1379为奇数,奇数为阳;2468为偶数,偶数为阴。也就是:
1坤、3离、7坎,9乾,为阳;
2巽、4兑、6艮、8震,为阴。
其中,5写在中间,5代表着中央位置,居于中间,不在任何一个卦位上。
这样,我们就把先天八卦与洛书之数中的阴阳关系一一对应好了。并且,数字与卦宫都有了各自的五行属性。也就是:
坤1为水,
乾9为火,
离3、兑4为木,
艮6、坎7为金,
巽2、震8为土。
03
再了解完上面的先天八卦与洛书之数后,我们还要知道一下,什么是二十四山,它是从哪里来的。
所谓二十四山,就是罗盘上根据东西南北分出的24个字,每一个字代表着一个方位,按照周天360度计算,24个字经过平均以后,每个字的度数是15°。它们根据各自的五行属性,每三个字(即三座山)组成一个卦,24个字,依次归属于八个卦,名曰“一卦管三山”。
二十四山,是在十二地支的基础上,加上八干四维构成的。
第一步:
十二地支之数,即:子丑寅卯,辰巳午未,申酉戌亥。
其中,子、午、卯、酉是正向,分别代表正北、正南、正东、正西,子午卯酉又代表着后天八卦中坎卦、离卦、震卦、兑卦的正位(注意是后天八卦,别弄混了)。十二地支中,剩下的丑寅、辰巳、未申、戌亥,依次代表东北、东南、西南、西北四个方位。如下图所示:
第二步:
在十二地支中,纳入八个天干。也就是甲乙,丙丁,庚辛,壬癸。其中:
甲乙为木,纳在东方,与卯木一起;
丙丁为火,纳于南方,与午火为伴;
庚辛为金,纳于西方,与酉金为伙;
壬癸为水,纳于北方,与子水为伍。看下图:
有些朋友可能疑惑,我们通常都讲十天干,这里为什么只有八个天干,那么还有两个天干去了哪里呢?原来,因为十天干中,戊己为土,处在中央方位上,所以没有在卦位中出现。看上图的中间位置。
第三步:
十二地支加上八个天干以后,再把“四维”纳入。
如下图所示。
这里的四维,是后天八卦中“乾、坤、艮、巽”四个卦位,而非先天八卦中的卦位。纳入四维以后,二十四山的结构组合就完成了。如下图所示:
04
现在开始分二十四山中的阴阳,分阴阳,要把之前讲的先天八卦与洛书之数引进来。
这里要讲到一个知识点,就是八卦纳甲。
八卦纳甲的原理,是根据地球、太阳与月球之间的时空关系,当太阳(阳)、月球(阴)处在地球不同位置的时候,会有不同的卦象出现,古人通过周密运算,把这种自然界的现象纳入八卦中演绎出来,这个讲起来有些话题,这里就不详述。
只要知道八卦纳甲的基本原理,及其理论运用即可。根据先天八卦的阴阳之数,其中:
乾9,乾纳甲
坤1,坤纳乙
离3,离纳壬、寅午戌(三合火局)
坎7,坎纳癸、申子辰(三合水局)
这一组四个卦都是奇数,代表阳,纳入二十四山以后,就形成这样(下图),在罗盘体现为红色字体。
艮6,艮纳丙
巽2,巽纳辛
震8,震纳庚、亥卯未(三合木局)
兑4,兑纳丁、巳酉丑(三合金局)
这一组四个卦都为偶数,在纳入二十四山以后,就是这样的(下图),在罗盘中体现为黑色字体。
就这样,在先天八卦中,纳入“乾坤坎离”四个卦中的天干地支,全数体现为阳;纳入“震巽艮兑”四个卦中的天干地支,全部体现是阴。把两组卦及数字结合在一起,就形成了二十四山中的阴阳五行结构(下图,其中红为阳、黑为阴)。罗盘中的地盘正针,其阴阳属性就是根据这样的原理定下来的。
这样,我们通过对先后天八卦、河图洛书、八卦纳甲等原理,推演出了罗盘中的地盘正针是如何来的。如果对此有兴趣的朋友,还可以进一步了解人盘中针、天盘缝针等理论知识,逐步加深对易经知识的认识与理解,就会明白为什么说古人超凡的智慧是不可思议的,易学风水不是凭空而来,其中蕴含着高深的天文地理知识,许多至今尚未能破解。